。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近年来,临期食品成为消费市场新宠,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小象生活”“甩甩卖”等临期食品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达318亿,未来预计行业还将保持6%的增长率,到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0亿以上。临期食品在更新消费观念、减少食品浪费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分布较分散,散布在《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费》中,有些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尚存在巨大空缺。临期食品法律法规行业内没有一个统一的“临期食品”国家标准,临期食品更多的是消费者自定义的一个概念,统一标准的缺失导致监管难以深入落实。二是商家缺乏主体意识。临期食品经营者主体责任不明确,参与管理积极性不高,存在临期食品储存不当、提示不清、以次充好等问题。三是消费者维权难。临期食品涉及退回、再运输、再出售等更多环节,发生纠纷难以明确具体责任,消费者维权困难。四是监管惩戒不足。缺乏经营者市场准入门槛,责任意识与销售管理水平难以保证,监管模式主要是一定时期内严厉打击快速处理的专项整治模式,呈现出轻事前重事后的状态。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临期食品相关立法,对临期食品做出更加全面细致的规定,明确界定临期食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各市场主体责任,细化具体实施办法,确保临期食品管理有法可依。
二是加强监督管理。临期食品监管及惩戒。根据临期食品经营主体是否专门经营临期食品的不同设置不同市场准入门槛,分别对专门经营和兼营临期食品主体采取注册制与备案制。将常规检查与专项突击检查相结合,增加执法资源,对临期食品经营主体的资质和进货渠道定期检查,对随意篡改生产日期等违规行为严肃查处,督促商家依法依规经营。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检举揭发商家的违规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严重违法违规的经营主体与临期食品名称,行为等信息公之于众,并予以惩戒,切实维护消费者食品安全和健康权益。
三是健全激励机制。注重对临期食品经营者的激励,建立“白名单”制度,对主动规范化管理临期食品的经营主体予以激励。对临期食品经营者积极主动探索管理思路与管理手段并取得成效的,主管部门给予奖励。同时,商家也应提高自律意识,尤其是电商平台应履行好监督的社会职责。
四是积极宣传引导。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引导。通过“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期食品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导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大临期食品科普知识宣传,让消费者正确理性购买临期食品,避免囤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