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们善于当“君子”,做到“五要”
一要在交往中近事胜于近人。“君子周而不比”。在与政府及官员的交往中,应该更看重与企业和地方发展中共同关注的大事,而不要与某个特定官员走得太近,既要保持工作上的经常联系,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多谈工作多说事,少论私交少勾肩,因为政府官员最渴望的是在任期内做出成绩,最想看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绩,绝大多数和企业家们打交道能以公平相处、公正相待、一视同仁,而绝非公私不分、排斥异已、以权谋私。
二要在交友上与不“健康”官员敬而远之。“君子坦荡荡”。只有守住法律底线,企业才能走得更远,只有正大光明,才能赢得社会信任。也许交上了个别大权在握的“不良”官员,企业能得到一时一事的好处,也有可能使企业在短期超常规发展,商人或可一夜暴富,但是,“没有三十年不漏的瓦房”,一旦败露,将两败俱伤。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做永不违纪的企业家,与不良官员敬而远之。
三要在社会活动中追求健康的“人情味”。“君子怀德”。企业家要主动与地方政府官员接触,主动参与有关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政府的更多想法和安排部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荐自己,并不意味着要巴结谁、拉拢谁。同时,企业家要接地气,把“人情味”体现在关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扶危济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政府排忧解难,尽力而为做善事上。企业不光求利,更要怀德,这样的“人情味”就会拉近与政府的距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四要在维权上依靠集体的力量。“君子成人之美”。每个企业的发展,都与其他企业相互依赖、互相关联,要有仁爱之心,要乐见其成。为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或者向政府表达美好的愿望时,单靠一家公司的力量有限,与政府沟通代表性不强,政府也不一定买账,因此要主动联合起来,成立合法的行业组织,这样就会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更多的话语权,更高的效率,更低的风险,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要主动远离不和谐的经商环境。“君子择良地而居”。市场经济讲究公平公正公开,经商环境需要规范透明有序。若企业家觉得整体环境不健康,官场风气污浊,企业又无法适应,无力抗争时,就应主动回避,掌握时机,远离这种环境。优秀的企业家不仅会营造环境,而且更会不断腾挪,选择环境。
政府官员们应自重守信,做到“五诚”
一是用诚实赢得尊严。“诚实的力量是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和尊严感。”与企业家交往,当以公私分明为原则,划出交往的界线,要明确告诉对方哪些属于正当交往,哪些属于违规行为,哪些是正常的人情往来,哪些是超出范围的交易,邪不压正,以诚相待,就会赢得尊严。
二是用诚心赢得真情。公职人员往往手里都有一些权力,也掌握一些信息和资源,与企业家相比,处在“强者”的位置,过去个别人会不见好处不办事。近年来,在狠抓作风建设的背景下,一些官员谈商色变,不愿建立亲清的正常关系,甚至不敢见商人,不打电话,不批文件,只管唱高调、喊口号、打官腔,这样就慢慢失去了企业家对政府的信赖,就会诱导部分企业家采取非正常手段与政府和官员打交道,导致政商关系更加恶化。
三是用诚信赢得信任。“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绝大多数的企业家希望在一个公正透明、遵纪守法、社会资源远离“关系”调配的环境下干事创业,希望与政府以诚相待、互信互惠。企业家们最怕政府朝令夕改、说话不算数,怕后任不认前任的账,怕政策变化快、规则改得急。也怕部门和官员以遵守“八项规定”为借口、以守纪律为挡箭牌,不愿办事、不敢办事,对企业的合理诉求不关心、不回应,“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做事”,用软拒绝的办法使政府失去诚信。
四是用诚恳赢得理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不犯错误。政府要用诚恳的态度帮助他们,不要一有错就一棍子打死,在检查时,既要依法依规,也要尊重实际,教育引导;在查处问题时,尽量做到能不留人就不留人,能不封账就不封账,能不公开就不公开;在办案时,不随意冻结企业账户,不随意查封企业账册,不随意堵塞企业资金流通渠道,不随意发布影响企业声誉的报道。用诚恳来换取理解,用宽容来赢得信赖。
五是用诚挚赢得真心。在各级政府的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中,经常会用“诚挚”二字来欢迎企业家。在介绍投资环境时,会用很多形容词,比如最快速度办手续、享受最优惠的政策、划出最好的地段、提供最好的服务等,一旦签约,便万事大吉,一切承诺都化为灰烬。要营造重商、招商、亲商、安商、护商的环境,就必须用真心办事,不喊口号,不吹牛皮,不怕担责,更不能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来掩饰虚假的作风,也不要用“踢皮球”的方式推诿扯皮,要以诚挚来赢得真心。